昔有樵夫①,行于深山之间,见一古松,盘根错节,苍劲如铁,其上悬一断枝,微风过之,枝颤如折。樵夫叹曰:“此枝将坠,理不可违,吾当扶之,以保其全。”乃援手②托之,然枝已朽蚀,触之即断,随风飘零。樵夫呆立良久,怅然长叹。
山中老者闻声而至,见其神色落寞,问曰:“子何哀乎?”樵夫曰:“吾见其枝垂将折,心生怜悯,欲扶持之,奈何稍动即断,终不能留。”老者微笑,抚须而曰:“枯枝既朽,其断势成,虽有百般不舍,亦难回天。譬若世间之事,盛衰有时,去留有命③,虽人有所执,时势不回,强为之,徒增悲怆。”樵夫闻言,默然久之,怅然而归。
时乎时乎,其流无迹④;去矣去矣,不可挽回⑤。朝暾初升,则霞光满野;日中既望,则光景西颓⑥。物有盛衰,人有兴替,天地盈虚⑦,岂能久驻?然世人之心,每恋往昔,不舍既往,故生意难平之叹。
夫意难平者,非不知时之不可回,事之不可为,然情牵旧梦,志系浮云,虽知风过而不息,水逝而不返,终难释怀。昔庄周梦蝶⑧,及觉而疑身;夷齐不食⑨,虽饿而不悔。知不可为而不为,非因怯懦,乃因道义不屈;见大势已去而不争,非因无能,乃因观时而止⑩。然则此心之痛,亦非凡情可解,唯有自观其观,方可悟其意⑪。
夫观者,非徒见其表,乃察其本;非徒望其远,乃照其近。圣人观象于天,察时于地,知万物之自然而不强,明兴衰之有命而不争⑫,故能顺乎时,安乎道。然世人每困于已失之念,执于不可得之求,虽知昼夜代谢,不待人意⑬,然一念萦怀,千里不释。
嗟夫!流水东去,终不返西;落日既坠,岂能再升?悲夫悲夫,非时不可挽,乃心未能释耳。若能观时而悟道,随缘而息念,则虽逝水不留,心亦无憾矣。
【注释】
①樵夫:即砍柴之人,寓意凡俗之人,象征平常人对世事的执念。
②援手:伸手相助,此处象征人试图挽留不可逆之事。
③去留有命:《易经》强调“时”与“命”的关系,意即事物的去留乃天道使然,非人力可强求。
④时乎时乎,其流无迹:意指时间流逝,不留痕迹,难以把握。
⑤去矣去矣,不可挽回:意指已然过去之事,不可逆转,暗合“逝者如斯夫”之意《论语·子罕》。
⑥日中既望,则光景西颓:《易经·丰卦》有言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亏。”世间万物皆有盛衰更替,日落西山乃自然之道。
⑦天地盈虚:《道德经》第四十章: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”盈虚消长乃自然法则。
⑧庄周梦蝶:《庄子·齐物论》记载庄周梦见自己化蝶,醒来后不知是庄周梦蝶,还是蝶梦庄周,象征人生虚幻无常。
⑨夷齐不食:伯夷、叔齐因不愿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,象征坚持己志,不为时势所屈。
⑩观时而止:即根据时势行事,顺势而为,符合《易经》“与时偕行”之道。
⑪自观其观,方可悟其意:《易经·观卦》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意指观察天下之道,反观自身,方能悟透大道。
⑫知万物之自然而不强,明兴衰之有命而不争:即“知天命”之意,合《易经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与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之理。
⑬昼夜代谢,不待人意:时间推移,不因人意改变。